&esp;&esp;和这份弹折一起过来的,还有一份给顾砚的旨意:
&esp;&esp;淮南东西路春夏遭逢蝗灾,入秋以来又旱情严重,淮南东西路是本朝龙兴之地,加之杭城别业已经连着五年没有举行大祭,着令顾砚夫妻主持大祭典礼。
&esp;&esp;顾砚将旨意转传给福建水军以及两浙路三司等。
&esp;&esp;杭城的大祭是由福建水军承担,这是太宗指定的规矩。
&esp;&esp;周沈年对着这份旨意看来看去的笑。
&esp;&esp;这份大祭真是意味深长啊。
&esp;&esp;顾砚却没多理会这份旨意,皱着眉头,一份份看刚刚传递过来的淮南东西路的旱情。
&esp;&esp;这份旱情是提前了,还是多出来的?
&esp;&esp;他记得清清楚楚,淮南东西路的蝗灾之后大旱应该是后年,是这场大灾最后压垮了皇上……
&esp;&esp;顾砚把通红的标识钉扎在旱情之地,退后两步,看着连成一片的通红,心情沉郁。
&esp;&esp;“江南今年年成不错,要不要囤些米粮以备救济。”周沈年放下旨意,站到地图前,一个个县的仔细看。
&esp;&esp;“昨天阿囡跟我说,把灾民引导过江,以工代赈。”顾砚道。
&esp;&esp;“灾民过江?这可不是几百几千人,这是数万,十数万人,背井离乡,要是乱起来?”周沈年吓了一跳。
&esp;&esp;灾荒赈济最要紧的就是不能动荡,让灾民过江可不止是动荡了。
&esp;&esp;“再说,江南哪用得了这么多的工?这么多灾民过江,江南岂不被祸害成了……”
&esp;&esp;地狱两个字,在周沈年舌尖转了转,没吐出来。
&esp;&esp;“运河该疏通了,阿囡说可以沿着运河建两三条十里长街,我觉得挺好。”顾砚转身,站到两浙路的沙盘前。
&esp;&esp;“世子爷,这可不是小事,稍有不慎,可就是民变啊,世子妃……毕竟年纪小,经历得少。”周沈年提着心道。
&esp;&esp;“嗯,我还在想,你说的对,这是大事。”顾砚看着蜿蜒的运河。
&esp;&esp;第365章 子以母贵
&esp;&esp;建乐城。
&esp;&esp;王相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手里的折子。
&esp;&esp;折子是顾砚从江南递过来的密折,皇上加了批注,转过几位相公以及六部几位尚书传看。
&esp;&esp;王相又看了一遍,把折子递个坐在对面的宗思墨。
&esp;&esp;宗思墨先一目十行扫了一遍,吸了口气,接着又仔细看了一遍,抬头看向王相。
&esp;&esp;王相看着宗思墨没说话。
&esp;&esp;“相公,这个,让淮南路灾民就粮江南,他以为灾民是他的大军吗?”宗思墨点着折子。
&esp;&esp;“他大约就是这么以为的。人的本性就是本性,改是改不了的,不管控制的有多好,到了时候,总是要显露出来的。”王相垂下眼皮。
&esp;&esp;“相公打算怎么跟陛下说这份折子?”宗思墨看着王相问道。
&esp;&esp;皇上在折子上的批注是要几位相公和尚书各抒己见。
&esp;&esp;“你看呢?”王相没抬眼。
&esp;&esp;“在下以为,陛下应该已经拿定了主意,这个各抒己见,大约是想要看看大家的态度,真要动起来,是要牵涉到方方面面,大家总要一条心才行。”宗思墨的看法含胡松散。
&esp;&esp;王相伸手拿过折子,又看了一遍,沉默良久,抬头看向宗思墨,“灾民就粮江南确实比运粮北上更划算,运粮的消耗极大,江南,丰衣足食的时候太长了,都过于安逸懒散了,也该见一见灾荒乱相。”
&esp;&esp;宗思墨下意识的挺直了后背。
&esp;&esp;“你往淮南东西路走一趟,该帮的要帮一把,人要平平安安的走出去。”王相声音清淡而冷漠。
&esp;&esp;“是。我下午就启程。”宗思墨站起来,“我先去见朱帅司?”
&esp;&esp;“嗯。”王相点头。
&esp;&esp;“那我走了。”宗思墨脚步很快的出了东华门,上了车,掀起车帘,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整理思路。
&esp;&esp;江南越来越退缩无为,士子无节胆小,商人无义,眼里只有钱,该让他们看清楚那位世子爷对江南的真正用意了,几十万灾民就食江南……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