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648章(2 / 3)

&esp;&esp;陛下不会还想管这件事吧?前两天的大朝已经牵扯出两道大案了,再来一个,朝中承受得住吗?

&esp;&esp;就算是改革也没有一口气吃成胖子的道理,很难将所有问题尽数搞定。何况越是牵扯广的事情越难办,这是现实问题。

&esp;&esp;秦政轻飘飘扫过众人:

&esp;&esp;“既然不缺钱,为何还要贪?”

&esp;&esp;没人敢给出一个回答。

&esp;&esp;秦政也懒得再问,起身走了。

&esp;&esp;陛下一走,群臣都懵了,这是生气了拂袖而去吗?可是陛下看起来好像也没有怒色,仿佛万事不沾心。

&esp;&esp;以前他们应付的先帝和原主都是那种喜怒比较形于色的帝王,很少有感受到君威莫测的机会。突然来了这么个让人拿不准心思的皇帝,直接麻爪了。

&esp;&esp;扶苏倒是还没走,好整以暇地看着底下那些渐渐有点慌的臣子们。

&esp;&esp;桥松熟练地打配合:

&esp;&esp;【活该,贪心不足蛇吞象!祖父本来还说想给官员涨俸禄的,现在黄了。涨什么涨,就你们这群人还想涨俸禄。】

&esp;&esp;始皇帝陛下一向以严法约束臣民,有人觉得他苛刻,有人觉得还好。毕竟秦法虽然规定得过于细致,却言之有物,不是故意为难旁人。

&esp;&esp;而随之一同出现的,是严格律法下高额的俸禄。

&esp;&esp;后宫级别较低的姬妾都有中两千石的禄米,何况是级别高的。外朝臣子总不可能比她们还低得多,俸禄水准自然要跟着比肩。

&esp;&esp;比如郡守,俸禄就是秩二千石。这是地方官,中央多的是同级和更高级别的官吏,他们的俸禄只会翻倍地涨。

&esp;&esp;在这样的俸禄下,加之重法约束,收贿情况就大大缓解了。

&esp;&esp;毕竟大秦的官员可没有前朝那种“光靠俸禄日子过不下去,不得不贪”的借口,东窗事发的时候连个挣扎的余地都没有。

&esp;&esp;桥松把大秦的俸禄水平数了一遍。

&esp;&esp;听得群臣心向往之。

&esp;&esp;然后他冷酷地说:

&esp;&esp;【不过看起来诸位不配这么高的俸禄,还是算了。贪吧,继续贪吧,贪来的钱更多。】

&esp;&esp;群臣:呜呜呜!

&esp;&esp;贪来的可不见得更多!

&esp;&esp;又不是谁都有户部尚书那个本事,百万银钱过手就剩八十万的。他们这些泯然众人的小虾米,又不经手钱财粮饷的,顶多贪个一星半点。

&esp;&esp;说实在的,90的人绞尽脑汁贪墨,到手的钱其实也没多少。和桥松说的高额俸禄一比,更是不值一提。

&esp;&esp;虽然俗话都传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但官和官也是不同的。说实在的,地方官其实更方便贪墨。

&esp;&esp;因为天高皇帝远,也因为地方上官员数量没中央这么密集。偏他们在地方上权限又极大,对当地富户来说能做的事情太多了,即便是底层小吏也能捞到不少油水。

&esp;&esp;中央这边就不一样了,看起来中央好像更受重视,实际上是更受掣肘。

&esp;&esp;像是兵部这种衙门,在不打仗的太平日子里,尚书一类的还能找到机会大捞一笔,底下郎中和吏员就别想了。

&esp;&esp;这么算下来,他们觉得自己亏了。

&esp;&esp;就连贪得多的也觉得亏本。

&esp;&esp;道理很简单,俸禄是合理合法的收入,用的时候不用提心吊胆担心哪天被清算。而且它稳定,只要当官,就一直有。

&esp;&esp;大部分人其实还是求稳的,正常情况下谁没事喜欢触犯律法呢?可以的话,没人想当法外狂徒。

&esp;&esp;扶苏扫了一眼,见群臣面露懊恼,还算是满意。

&esp;&esp;诱饵已经放出去了,就看鱼儿什么时候上钩。他们固然不能把朝中蛀虫都一口气清理出去,却可以趁机掌握所有蛀虫的把柄。

&esp;&esp;这样等以后有人能顶替他们了,随时都可以撤换,就不用现场再搜罗证据。

&esp;&esp;扶苏起身:

&esp;&esp;“诸位卿家好自为之吧。”

&esp;&esp;后殿的齐月萱已经被这个变故惊呆了:

&esp;&esp;【什么情况?怎么突然谈到行贿了?皇帝是不是被气跑了?】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