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能做到这一点,除了经验之外,也多亏提前的布局。祖孙三个每日处理政务可不是只沉迷给先帝擦屁股的,有些调度自然是为了后续的变法做准备。
&esp;&esp;地方县令这种级别的官员调度,京官实则并不会太在意。因为县令着实是太小的官吏了,至少要到知府这个级别才能得到一点眼神。
&esp;&esp;当群臣好奇为什么关于科举的变法没遭到太多抵制的时候,再去探查各地的情况,这才发现地方县令已经撤换了不少。
&esp;&esp;某些帝王嘴上说恩科还没结束,手头没有什么可用之人。实际上不声不响已经笼络了那么多臣子,全是些不起眼的小人物。
&esp;&esp;群臣都被那个数量震惊了。
&esp;&esp;面对顾之禾的呆怔。
&esp;&esp;扶苏只是笑了笑:
&esp;&esp;“像中书令这样的天之骄子,科举上几乎不曾受挫,想来应是不清楚寻常举子的情况吧?”
&esp;&esp;顾之禾不得不承认:
&esp;&esp;“臣确实不太了解。”
&esp;&esp;扶苏还挺看好这位中书令的,不介意给他解个惑。
&esp;&esp;“本朝举人便可选官,只是需要花点银子打点。不过大多也只能去县令手下当个副手,甚至根本选不上官。”
&esp;&esp;能选上官的,都是有门路的。不是你使了银子就能上,所以举人的官途艰难。
&esp;&esp;大部分有心气的举人,都宁愿再多拼一拼。只要考上了进士,保底有个县令当,谁甘心止步于此?
&esp;&esp;有些人为了能继续科考,干脆去了书院做先生。在厉害的书院里教书,并不会耽误自己做学问,还能接触到更多珍贵书籍。
&esp;&esp;顾之禾一点就通:
&esp;&esp;“原来如此。”
&esp;&esp;天底下从来不缺少等着做官的人,位置腾出来了,自然有的是人接手。举人一般情况下只能给县令当副手又怎么样?皇帝开口点他去当县令,别人还敢拒绝不成?
&esp;&esp;何况,很多人完全可以先当上副手。只要等一时片刻,皇帝捏住把柄将县令撤职或者贬谪,就近令副手接替他,一切便顺理成章。
&esp;&esp;陛下用着恩科拉住朝野的注意力,私下里的小动作便被忽略了。
&esp;&esp;群臣少有和大量县令都有交情的,所以自己认识的一两个犯错被贬,听说之后也不会太在意。
&esp;&esp;县令这等小官,对自己的帮助本来也有限。得知消息后肯随手帮一把的也不多,尤其是在皇帝虎视眈眈的时候。
&esp;&esp;多年等候补官的举子怕是都有些绝望了,这时皇帝派来的人跟他们说陛下看中了你的能力,那还不欣喜若狂誓死效忠?
&esp;&esp;科举改制就改制,他们又不吃亏。
&esp;&esp;已经寒窗苦读却没考出成绩的才会抵制科考的改制,都当上官了谁在乎这个。肯定是以做出政绩为第一要务,不能陛下下达的第一个任务就办砸。
&esp;&esp;同为科举的失意人,这些县令实则更懂怎么劝说那些心有不满的考生。只要跟他们讲清楚新式科考的优势,再说一说旧试还会继续推行十年,自然也就没人去闹了。
&esp;&esp;如今,地方上的情况大抵分为三种。
&esp;&esp;一种是坚持走原来的路线,因为认定自己在原本的科考中占据经验优势,更稳妥一点。
&esp;&esp;一种是彻底放弃旧试,毕竟自己确实不是科举那块料。而新试的考核具有针对性,考核内容也更容易学习训练。
&esp;&esp;最后一种是两者兼顾,两边一起尝试,看看哪一种自己能出头。不去试一下,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新试那块料呢?
&esp;&esp;至少新试提供了新的考试机会,而原本科举的乡试会试这种都是三年一次,不中还要再等三年。
&esp;&esp;新试不一样,据说年年都考。
&esp;&esp;他们并不知道,如今朝中臣子缺口大,所以年年都要考,每次录取的人数也多。等以后缺口小了,那就不一样了,即便年年考,中选者也会大大降低。
&esp;&esp;第一阶段还是按照科举模式进行。
&esp;&esp;乡试之前考四书五经,乡试开始考新卷。等官学建立起来,第一批学习新课本的学子毕业,就可以弃儒家经典,考语文数学历史法律这些了。
&esp;&esp;像后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