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云嫔,也就是那天万寿节被献给夏帝的帝师之女。她翻年已经二十六岁了,在古代妥妥是“老姑娘”。
&esp;&esp;其实这个年纪是最佳的生育年龄,还不到高龄产妇的阶段。可在古代,但凡生孩子就没有不危险的。
&esp;&esp;秦政记得,云嫔入宫是为了权势。
&esp;&esp;如果大夏能长久延续,对她来说自然是生个自己的儿子最佳。养子登基如何能比得上亲子,到底隔着一层。
&esp;&esp;可父子俩知道大夏要完蛋,所以她要是给夏帝生了孩子,她就彻底逃不掉了,得跟着夏国一起沉沦。
&esp;&esp;回到秦国之后,扶苏调侃道:
&esp;&esp;“阿父当初灭六国后,不是还收用了那些国君的美妾?”
&esp;&esp;有没有生过孩子都不影响什么,秦人并不介意娶寡妇。或者说,寡妇还更受欢迎呢,毕竟好生养又有经验。
&esp;&esp;秦政瞥他一眼:
&esp;&esp;“朕是无所谓这些,不过夏人恐怕接受不了。”
&esp;&esp;夏国的儒学已经发展起来了,虽不至于到后头鼎盛阶段的禁和离再嫁等,逼着女子守节,却也对女性的要求提高了不少。
&esp;&esp;限制是先从贵族女性身上出现的,因为这个阶段限制庶民根本就不现实。
&esp;&esp;人们总会对有道德的人,要求更高的道德。而不会愚蠢到去和饭都吃不饱的人讲究道德,他们知道没用。
&esp;&esp;所以最先吃亏的反而是宫妃。
&esp;&esp;在夏朝,如无意外,宫妃是不能和离二嫁的,帝王死了也不行。当然,这个规定可能和道德要求没什么关系,主要是皇家不乐意放人。
&esp;&esp;但当这个风气向下蔓延到贵族女眷,那些守寡的贵夫人也不被看好二嫁,就已经上升到道德层面了。
&esp;&esp;他们认为二嫁女品行不好。
&esp;&esp;现在只是还没明文禁止,大风气也没有彻底压下来,可小圈层的倾向已经出现了。
&esp;&esp;还有一些女子被洗脑后自己束缚住了自己,觉得一女侍二夫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、这样的女人怎么有脸活下去的。
&esp;&esp;秦政怀疑秦王灭夏后,这群妃嫔要是听说自己得入秦王后宫,能当场撞柱,死也要留个清白身。
&esp;&esp;扶苏想了想,诚恳地说:
&esp;&esp;“她们要是真想陪着之前的夫君也不是不行,我们又不一定会杀了夏国新王,说不定封个安乐侯呢。”
&esp;&esp;当初就是这个操作流程,有些君王的姬妾自愿留在大王身边,剩下那些才入了秦王后宫。
&esp;&esp;甚至还有哪儿都没去的,吕雉曾经安排过一些苦命的女子改头换姓去其他地方生活。
&esp;&esp;她们有钱可以雇佣仆从护院,大秦治安还不错,又能立女户,孤身在外的日子也不至于提心吊胆怕被人欺负。
&esp;&esp;毕竟是贵族女子,庶民不敢来犯,其他贵族拉不下脸去欺辱独身一人的贵女。至于地痞流氓,开玩笑,大秦连街溜子都少,不事生产要被抓去徭役的。
&esp;&esp;大秦不养闲人。
&esp;&esp;秦政把话题拉回来:
&esp;&esp;“到底无子更好脱身,只是不知云嫔作何想法。”
&esp;&esp;部分女性比较心软,容易割舍不下自己生的孩子。但夏帝的血脉是肯定不能放任的,有了这种牵挂,夏国被灭后,宫妃干什么都不方便。
&esp;&esp;父子俩其实并不是必须和云嫔合作,只是最近最受宠的高位妃嫔只有她,找其他人会相对麻烦一些。
&esp;&esp;扶苏想了想:
&esp;&esp;“我去劝劝她。”
&esp;&esp;他们也不要云嫔立刻就收养十皇子,那样太明显了。
&esp;&esp;他们要的是云嫔承诺,稍微照顾十皇子一些,别让人夭折了。等日后秦国想推十皇子上位时,她以高位妃嫔的身份收养十皇子,给十皇子增加皇位竞争力。
&esp;&esp;有个高位妃嫔当养母,到底是更占便宜一些。
&esp;&esp;扶苏很快和云嫔搭上了线。
&esp;&esp;双方私下里见了一面,聊了聊未来的事情。
&esp;&esp;云嫔是乔装出来的,她很警惕:
&esp;&esp;“你说可以让我入朝为
海棠情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