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野心之辈,乘势而起,向使百姓有斗米可食,也不至屈身事贼,对抗朝廷。”
&esp;&esp;崇平帝闻言,心头微震,品着贾珩之言,只觉字字珠玑,默然半晌,湛然目光看向贾珩,点了点头道:“卿之言,诚为金石之论,鞭辟入里。”
&esp;&esp;思忖沉声道:“对流民,你先前在奏疏中,不是提及过军屯、民屯?朕以为可行。”
&esp;&esp;当然,对募流民入京营一事,还是有些犹豫。
&esp;&esp;身为天子,要考虑的是方方面面。
&esp;&esp;一来是鲁豫二省青壮入得京营,长此以往,人口失衡,地方农耕,势必要被耽误。
&esp;&esp;二来是客省籍兵与三辅之兵,容易发生冲突。
&esp;&esp;还有一个看不见的隐忧。
&esp;&esp;如果招募太多的流民,岂不成了偏安一隅的晋室,北府军中流民帅权重一方,太阿倒持?
&esp;&esp;正如贾珩所想,募万余兵卒已然极限,至于提出的择流民青壮入营的策略,显然不为崇平帝采纳。
&esp;&esp;“军屯、民屯,朕过几日和内阁商议,若是可行,就降旨河南、山东二省试行之。”崇平帝想了想,又是说道。
&esp;&esp;贾珩点了点头道:“圣上圣明,只是臣以为,还需能臣干吏行此抚民之政不可。”
&esp;&esp;河南山东二地若行军屯、民屯,势必要动员百姓,说不得好事变坏事。
&esp;&esp;崇平帝道:“京营整顿在即,你在京营之中,除却编练果勇营一军外,可多和王卿建言建策,你两家虽为姻亲,但也不用避讳,朕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”
&esp;&esp;显然是刚才戴权禀告了贾珩在城门处与王子腾的对答,以及方才贾珩反驳王子腾之议,觉得贾珩有可能是担心被猜忌,遂释其疑虑。
&esp;&esp;贾珩沉吟道:“王节帅老成谋国,胸有丘壑,于整顿京营一事,想来已有通盘筹画,臣不敢妄加置喙,坏其布置,况臣以微薄之功而检校都督之任,节制果勇诸军,已觉智拙才薄,力不从心,当然若有良策,臣也不会惫懒、藏拙。”
&esp;&esp;他一边要督军,另外一边还要处置五城兵马司,实在抽不出时间给王子腾作刀。
&esp;&esp;整顿京营难处不在于查空额,裁汰老弱,关键在于如何梳理错综复杂的关系。
&esp;&esp;原本的将校、士卒怎么安置,这些人处置不好,极容易酿成乱子。
&esp;&esp;如果他太过活跃,极容易成了,谁提议谁多干!
&esp;&esp;这是职场中四大害:谁提议谁多干,谁能干谁多干,谁心软谁多干,谁老实谁多干!
&esp;&esp;然而让他扮黑脸,王子腾在后面扮红脸,尽收诸营之望?
&esp;&esp;如果王子腾顶不住压力,再卖他一手?平息众怒?
&esp;&esp;至于他推辞,会不会影响天子的观感,其实有限,因为没有这么用人的,他才刚回来,总要喘口气罢。
&esp;&esp;而且最关键的是,他方才隐晦提出整顿京营的思路,被天子否了。
&esp;&esp;也就是所谓补流民青壮入京营作训,一石多鸟的策略,实际上被天子暂且搁置了。
&esp;&esp;这很正常,他不是每一次思路都能和天子的想法完全合拍,而保住已募训入营的万余流民青壮,就已达成他的政治目的。
&esp;&esp;等新军成型,再另作计较。
&esp;&esp;崇平帝想了想,觉得以贾珩的资历和威望,似乎也难以顶住五军都督府那些勋贵宿将的压力,道:“那先如此罢,李大学士那边儿正为帅司一事筹计奔走,你最近多往兵部走走。”
&esp;&esp;贾珩拱手道:“臣遵命。”
&esp;&esp;让他去兵部,倒是正合他意。
海棠情欲